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健康讲堂 >
科普文章
健康讲堂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411-84211244,81880298
我们的位置:
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890号
服药期间慎饮酒
发布日期:2015-09-23 浏览:5423次
服药期间慎饮酒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席”,为人们所熟知。每逢佳节来临,美酒更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品。亲朋好友相聚,喝酒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对于正常人来说,酒多伤身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对于病人来说,尤其需要谨慎——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所服用的药物与酒精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容易被病人所忽视。日常工作中,因为服药期间饮酒导致紧急救治的例子并不鲜见。
在容易与酒精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中间,双硫仑是包括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在内都有些陌生的名词,但说起“双硫醒样反应”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说到双硫醒样反应,其中还有些典故。1948年,瑞典一个工人酒后搬运东西时吸入了含有硫化橡胶的粉末后,出现了面部潮红、腹痛、恶心、呕吐等反应,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双硫仑(又称双硫醒、戒酒硫)的发明,临床上应用于酗酒患者的酒精戒断治疗。服用了双硫仑的嗜酒患者,即使是服用了少量含有酒精的饮料,也会产生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疼、头晕、嗜睡、心悸、视觉模糊等不适,严重者因血压下降而休克,甚至会危及到生命,这种现象即称之为“双硫醒样反应”,从而迫使患者从根本上戒掉酗酒的恶习。
双硫醒样反应为什么会发生?这得从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说起。酒精进入体内后,在肝脏内首先经过酒精脱氢酶(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代谢为乙醛,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代谢为乙酸,最后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在整个催化代谢的过程中,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最为重要,是整个催化代谢过程的限速酶(所谓限速酶,顾名思义,就是指它的催化速度限制了整个代谢过程的速度),一旦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被抑制,就会导致大量的乙醛在体内蓄积,从而产生乙醛的一系列药理、毒理效应: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头疼头晕等等。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双硫醒样反应”,本质上是蓄积在体内的乙醛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那么,服用哪些药物后饮酒可能会产生“双硫醒样反应”?最为常见的就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什么会引起双硫醒样反应?所有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会引起双硫醒样反应吗?这又得从部分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说起。根据现代药物化学理论,化学药物之间核心部位空间结构类似的都会引起相似的药理或毒理效应,这也是新药研发的理论根据之一,也得到了大量实践的支持。巧合的是,部分头孢菌素的结构中所含有的“巯甲基四氮唑”的空间结构与双硫仑类似,因此自然也会产生与之相类似的药理、毒理效应。这部分的头孢菌素常见的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美唑、头孢替安、头孢替坦、头孢孟多、头孢尼西等。头孢霉素中的头孢米诺,以及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的化学结构中也含有巯甲基四氮唑侧链,理论上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此外,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引起的双硫醒样反应也有不少个例的报导。在这些能够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中间,以头孢哌酮、头孢三嗪的报导为最多。而不含巯甲基四氮唑侧链或类似结构的头孢菌素,理论上则不会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如头孢他啶、头孢唑肟、头孢吡肟、头孢克肟等。除了头孢菌素外,另一类较为常见的容易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的药物就是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常见的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左旋奥硝唑等。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中,甲硝唑、替硝唑引起的双硫醒样反应病例较多,证据比较充分,而奥硝唑、左旋奥硝唑因临床证据不充分,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推测。除了头孢菌素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之外,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中的呋喃唑酮(痢特灵)因同样能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因而也可以产生双硫醒样反应。总体来说,使用了前面几类所说药物的患者,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后一周,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含有酒精的饮料、食物、药物,部分过敏体质的人甚至应当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溶剂的化妆品、香水、消毒水。
除了上述药品之外,我们所熟知的能够抑制肝脏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灰黄霉素等也可以引起双硫醒样反应,虽然原理理论不同,也应慎用。至于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药物,则是因为服用它们后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